病毒轉弱抗疫出現「轉折點」 疫情未過仍須做好個人防疫

內地改變防疫政策,將「新冠病毒肺炎」改名為「新冠病毒感染」,施行「乙類乙管」,香港亦逐步放寬防疫措施,昨日(29日)起,取消「疫苗通行證」及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。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,現在是「轉折點」,是時候將管控疫情的責任和權力,由政府轉移至市民。抗疫三年,社會一直存在兩種聲音,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強防疫,另一方面則要求放鬆限制。兩者之間互相矛盾,只有市民都能自己承擔起防疫責任,才有可能既做好防疫,又放鬆管制。

疫情全球大流行已近三年,病毒經過多次變異。現時,本港主要的流行病毒對人體的傷害性已經大幅度減弱,加上市民的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九成,市民個人的防疫意識和知識也大幅度提高,為政府全面檢視防疫政策,創造了條件。

在內地改變防疫政策,將「新冠病毒肺炎」更名為「新冠病毒感染」,同時放寬防疫措施之後,香港也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,取消了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,社會經濟民生活動進一步走向復常。

正當市民為走向復常感到振奮之時,每日確診數字持續高企在2萬宗左右,昨日新增24,895宗新冠個案,多62人死亡。與此同時,內地近期又出現新一波的疫情高峰,引人注目。着着反映疫情仍未過去,仍須做好防疫,尤其是香港與內地有序恢復通關在即,如何有效防範通關為控疫帶來的風險,仍然值得關注。

放寬防疫措施,反映出政府已經改變思維,正如盧寵茂所說,是時候應該將防疫的責任和權力,由政府轉至市民。抗疫三年,社會上一直存在兩種聲音,一方面要求政府負起責任,做好全方位的防疫,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;另一方面則反對政府過多地限制市民的自由,要求保障社會經濟正常運作。

這兩種聲音同時存在,而且表現得都很強烈,但兩者之間又互相矛盾,有時甚至互為對立,加強防疫,必然會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,要限制一部分自由,而在疫情未受控之時恢復正常經濟社會活動,又會為防疫帶來風險。過去三年來,政府一直在這兩種聲音中,小心翼翼地前行,猶如走網線,稍有不慎,就會導致重大的問題。

現在,經科學驗證,證實病毒對人體的傷害已經大幅度削弱,絕大多數染疫病人只會出現輕微的症狀,類似一般的流感,政府據此改變思維,放寬了防疫政策,同時也創造了機會,讓香港可以既做好防疫,又能進一步放鬆限制,在矛盾中達至平衡。

而要做到這一點,有幾方面必要的條件。在政府方面,一是要做好對「一老一少」的關注和支援,持續提高這部分抵抗力弱的市民的疫苗接種率,提高抗疫能力;二是要做好醫院、防疫中心的管理,確保重症病人能夠得到及時的醫治;三是要管理好市場,保障口罩、消毒液、退燒藥等防疫物資的供應,打擊不法囤積、炒賣的行為,維護好市場秩序;四是要做好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後的防疫準備,防止恢復通關後,引發更大規模的疫情。

在市民的層面也須更好地負起個人防疫責任,做好個人防疫措施,除了日常生活中,仍須注意防疫,戴好口罩,注意消毒,避免過多的社交活動和人群聚會之外,也須配合政府,接種疫苗,並協助家中長幼做好防疫、抗疫。

最新文章